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 > 观后感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时间:2023-12-14 18:14:52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10篇)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10篇)

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1

我一向很喜欢印度电影,那婉转的音乐,真挚的情感,曲折的阴谋,都会久久回荡在脑海中,我还尤其喜欢主人公的样子,硕大的眼睛,丰厚的嘴唇,丰满的身材。这次学校推荐的一部电影《地球上的星星》,恰好是一部印度电影。很喜欢,一放假就坐在电脑前,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这是一部很感人的电影,同时它也能够发人深省。电影主人公是一个名叫伊桑的7、8岁小男孩,大大的眼睛,浓浓的睫毛,很帅气,但眼神中却流露出一些木讷、呆滞的样子,老师报分数他是最低的,他的卧室也被他弄的乱七八糟,伙伴们还会莫名其妙的欺负他,他的不同就在于 他有丰富的想象力。无论是在刷牙时还是在考试时,他总是能有让人觉得很新奇的想象;他喜爱画画,总爱在自然世界里寻求一些灵感;他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观察动物的行为并加以模仿;他向往自由,羡慕鸟儿可以在自己喜爱的蓝天上自由自在的飞翔。 原来他有先天性的学习障碍:他有空间定向障碍,在作业上经常犯把单词的字母写反的错误;他缺乏应变能力,对飞过来的球的大小、方位、速度没有太多概念。尽管伊桑十分努力里学习功课,但每次他的学习效果都不尽如人意。这些是他在感知、思维和语言方面存在障碍。而伊桑在这些的学习障碍导致他的自我概念差,自我评价低等行为、情绪和社会社会性方面存在障碍。

然而伊桑的老师只看到了他的缺点,他们也经常因为这些“缺点”而责骂他,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埋怨他。不仅老师不理解他,而且父母也十分地讨厌他。他们认为伊桑所做的事都是淘气的行为。老师抱怨和父母的无可奈何使他被送到了一个远离父母的寄宿学校。 在寄宿学校初期的每天晚上,他都会因为思念父母、思念家而伤心地痛哭流涕。他认为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在接受惩罚。在学校的这段时间,他几乎陷入了人生的低谷:几乎所有老师都骂他是低能,很懒惰,经常在校长面前报告伊桑的恶劣行径;几乎所有的学生因为他的某些缺陷而挖苦讽刺他;当时的数学数字和英语单词几乎把他逼疯。因此,在周末父母来看他时,他表现地极为冷淡;在学校里,他也出现了厌学轻生的情绪。

然而新来的尼库姆布斯老师却改变了伊桑的命运。他的教学方法也很特别,他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挥画出自己想要的画。同时老师也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来帮助每一个孩子:对于伊桑第一堂课上空无一物的白纸,老师也没有发火,只是耐心地问他的名字;老师还亲自到伊桑的家中了解情况,跟伊桑的父母说明他们儿子的情况。尼库姆布斯老师耐心地翻查伊桑的作业,并帮助他一步一步向前走。在老师的帮助下,他在画画方面的天赋得到充分的发挥。他也逐渐有了自理能力的同时,他的读写能力也逐渐地提高了。在尼库姆布斯和伊桑的努力下,伊桑终于找到了自信心。在学校的画画比赛上,尼库姆布斯和伊桑分别拿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而他在家庭里也得到了应有的关心和爱护。

电影的最后伊桑和他的哥哥在校园里高兴地玩耍嬉戏,这是一个有学习障碍的孩子最好的结局。

对于有学习障碍的孩子来说,关心对他们来说是很关键的,他们有着深远的意义。他们需要一个像尼库姆布斯一样来挖掘他们潜能的启蒙老师。作为老师,我要深深地向尼库姆布斯老师鞠上一躬,现在的小学生需要有这样具有爱心和耐心的老师来发现他们别人不能发现的潜能,并且激发这一潜能。他们需要的不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老师,更需要能培养他们的思维方式、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新时代要求他们突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领域协调发展。

作为父母,有必要给自己的孩子更多的关心与爱护。我们不可以不必像伊桑父母那样认为孩子的所学一定要能与别人竞争、养活自己。或许每个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应该是父母最大的愿望吧!就像伊桑一样,虽然他有读写障碍,但他擅长画画有独特想象力,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能力与理想,我们应该平等地关爱每一个小朋友不管他们的成绩如何!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2

《地球上的星星》的小主人公伊夏是一个八岁小男孩,他的世界充满了别人并不以为然的惊奇:色彩、鱼儿、小狗和风筝,甚至是别人随意踩出的水纹和倒影。这些对于成人世界并不那么重要,他们对家庭作业、分数和次序更感兴趣。而伊夏在学校,总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当他惹出的麻烦已经超出父母能承受的范围后,他被送到了一家寄宿学校接受“教育指导”。在新学校,一切并没有什么不同,甚至愈演愈烈。伊夏必须应对额外的与家庭分离的创伤。一天,一位新的美术老师尼克突如其来,用乐观和自由的教学风格感染着每一个学生。他打破了“事情是如何完成”的所有规则,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梦想,去想象。学生们都满怀热忱,除了伊夏。尼克很快也发现了伊夏并不快乐,然后他开始了找寻原因。他发现伊夏最主要的问题是不能拼写和阅读,他是一位学习障碍的儿童,尼克对伊夏采取了一系列的特殊辅导,从而最终帮助伊夏找回了自己,还有快乐。

影片中虽然过分夸张了社会的秩序和学校的规则,但小主人公伊夏特有的顽皮可爱与自由却演绎的生动真实,就像是我们身边的孩子一样。面对如此特别、淘气的孩子有多少老师能耐下心来等待他成长?即使老师有这等教育意识,但也存在着影片中的教育尴尬:“你让一个一节课要教40个学生的老师怎样为其中一个特殊的学生设置教学呢?”当校长问尼克老师时,我同样也在问自己,很羡慕尼克老师不用做一年一个的速成课题,不用写无聊的手写教案,不用发无聊的广告,不用做很多和教育无关的事情。尼克老师面对校长的疑问,很有责任和担当的说,他每天会抽出1、2个小时单独帮助伊夏。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尼克老师用行动和爱践行着教育者的职责,我佩服他面对质疑的坚持、欣赏他对教育的理解、更对他对孩子的点滴付出充满敬意!

当然,我也能理解伊夏爸爸的焦急与失望,伊夏爸爸虽然不懂教育,但他也是担心儿子的,他之所以一再给伊夏施压是因为担心伊夏今天的不努力会造成日后被社会的淘汰。可怜天下父母心,同样有责任感的老师,难免也会对后进的学生产生焦虑,我觉得这种焦虑也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一个不无责任感的老师是不会关心学生进步与落后的,只有一个把学生当自己孩子的老师才会因为付出后没有收获而失望、焦虑。这种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通过影片的夸张演绎,特别是从孩子视角的镜头表现,我感受到了一种心灵的涤荡,这种焦虑的释放对孩子的影响是破坏性的,伊夏因为大人的这种焦虑释放一度处在心理崩溃的边缘,就连伊夏哥哥——好好学生约翰在打输网球决赛时,面对父亲失望的嘴角、质问的眼神,也是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在大人担心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孩子未来是否可以适应,一味给孩子学这学那,让孩子会这会那的同时,我们能不能静下心来,从孩子的角度去体会感受,电影 ……此处隐藏10299个字……的最终释放……

作为一名初中生的母亲,我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在当前“分数为大”的社会大环境中,如何培养教育孩子,静候“花”开?

首先是理解孩子,懂“花”的特点。常言说“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相对于其他人来讲,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是比较了解的,但有时候这种了解多是停留在表面。对孩子的心理活动却往往知道的很少,甚至以我们自己的心理水平要求孩子。很多人会说现在的孩子他多幸福,吃的、穿的、用的一应俱全,还有什么可需要的?其实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的需要呈现出深刻性的特点。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需要的不再是物质层面的吃的、穿的、用的东西,而是心理层面的赏识、沟通、体验等。要换位思考一下,假如现在你是孩子,当你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你会希望父母怎么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更新的东西越来越多。作为家长,应随时体现出求知上进的精神,给孩子作出榜样。“爸爸妈妈同样在学习,在进步啊!”使孩子明白学习新知,不断进步是伴随人终生的。其次要经常与孩子沟通,努力缩短与孩子心灵的距离,原意听孩子淡知心话,真实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教育孩子健康成长。在教育孩子时切忌使用“没出息”、“傻瓜”等侮辱性语言,更不要以讥讽语气,来冷嘲热讽孩子,冷漠孩子,这样会抹杀孩子的自信心,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阻碍孩子的成长和进步。

其次要赏识孩子,品“花”的灿烂。每一个成长的孩子都渴望被父母赏识,被老师赏识,被社会赏识。只要能针对孩子的优点去夸他、赏识他,他必然会变得更好。这就需要我们能以平常的心态来对待孩子。什么是平常的心态?平常的心态就是让孩子快乐地成为他自己。许多父母爱支配孩子,喜欢按照自己的愿望去支配孩子的未来,逼着孩子委屈地去做他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这样做的结果只有两个:一是使孩子成为只能顺从地按照别人的意志办事、缺少创造的人;另一个就是,引起孩子的反感,使孩子与父母较劲儿,你让他朝东,他偏要向西,事与愿违,有的走向了期望的反面。另外,我们还可以教孩子学会“自我反省”要教育孩子经常反问自己:“我现在各方面表现如何?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跟上个月(或上个星期)比较哪些方面有进步?哪些方面有退步?我该怎么办?我有决心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吗?我是否应该听取爸爸妈妈的意见?是否征求老师、同学的意见?”

第三要放手孩子,观“花“的奔放。孩子进入初中,父母要意识到孩子已经开始长大,开始进入青春期,有着很强的叛逆性和独立性,应当给孩子一个民主、宽松的环境,过多的照顾其实暗示着家长不相信孩子可以独立生活,是一种妨碍孩子长大和成熟的变相阻力。而减少照顾,正是为了让孩子认识和发现自我的力量,学会适应环境,通过自己的经验掌握生活技能。但也不能完全放松不管,可以在暗中观察孩子的举动,如果出现不好的苗头,就从侧面指引解决,尽量不要发生正面冲突,尊重孩子的隐私和尊严。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心中最美的花,都有其生长的特点和需求,我们要像美术老师那样认真观察、分析、了解、赏识孩子,用爱去浇灌青春的萌芽,共同创造孩子美好的明天!。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10

近日,观看了一部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它是通过从一个拥有阅读障碍的孩子角度出发,不断的探索孩子内心世界的电影,看完之后对我的触动很大,尤其是影片中的美术老师。这是一位拥有明锐洞察力的老师,从本质出发,真正的读懂孩子、了解孩子,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改变了一个孩子一辈子的命运。

《地球上的星星》主要讲述了一个八岁的小男孩伊森,他的世界充满了常人不以为然的惊奇:色彩、鱼儿、小狗和风筝,但是这些在成人世界来说,却是如此的轻微,在他们的观念中,成绩、排名是那么的重要不可忽视,使得伊森在学校的表现,总是显得那么的格格不入。当他惹出的麻烦超过父母的接受范围后,他被送到一所寄宿学校接受“教育指导”。在新学校,一切并没有什么变化,甚至愈演愈烈,伊森不仅要忍受着与家庭分离的痛苦,还要在老师与同学的嘲笑、指责中度过每一天。

一天,一位新的美术老师尼库巴突如其来,他用乐观和自由的教学风格感染着每一个学生。他打破了“结果至上”的原则,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思考,去梦想,去想象。学生们都满怀热忱,除了伊森。尼库巴很快的发现了伊森并不快乐,然后他开始了找寻原因。他发现伊森最主要的问题是不能拼写和阅读,他是一位阅读障碍的儿童,但是尼库巴并没有放弃伊森,还对他采取了一系列的特殊辅导,从而最终帮助伊森找回了自己,还有快乐。

影片中有两个部分给我很大的感触:

1、伊森无疑是班级中最典型的学困生,他调皮、翘课、成绩一塌糊涂。这样的孩子往往会影响班级上课的进度,降低班级的平均分,让老师每天心情不好,是老师的“眼中钉”。作为老师,在不停地责备和惩罚他的同时,有没有想过孩子会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我们往往会不经过大脑思考说出很多的原因:不用功,不努力;(伊森的父母是这样认为的)智力不合格、太笨(寄宿学校的校长室这么认为的)。但是,只有像尼库巴这样的老师深入研究以后,才会发现孩子会出现这样问题的真正原因所在。所以,每一个学困生的背后都有他“学困”的原因,只有找到这个原因,才是从根本上转化学困生。影片中,尼库巴老师拿出一个模型的盒子,让伊森的父亲读上面的中文字的时候,伊森的父亲才感受到了孩子平时的痛苦。我们也要经常和学生互换角色,多从学生的角度去帮他们考虑考虑,我们的要求,他们是否能达成?

2、就是尼库巴老师在影片中说的,学校在注重孩子的成绩了,想把五个手指拉得一样长。而孩子与孩子之间是有差异的,就想伊森一样,他虽然有阅读障碍,但是在美术方面和创造力方面却有超出其他孩子的天赋。所以,如何去发现每个孩子的优势,做一名“伯乐”,是我们教师需要去学习和努力的方面,不能只把眼光盯在分数上面。对于个性极强,或者生理上有缺陷的孩子,我们要采取特殊的教育方式。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著名教育学教陶行知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作为学校的一份子,我常问自己,学校中的孩子形形色色,像伊森这样特殊的儿童虽然并不常见,但是也有一些孩子还在某些方面并不敏感,而导致成绩的落后,如果我遇上这样的孩子应该怎么办?看完今天的影片,我从尼库巴老师身上学到了“读懂孩子”和“不放弃”七个字。或许在几个班级的教学过程中,很难在课堂上真正的了解到每一位孩子,那么对于那些成绩相对落后的孩子们,读懂他们,从根本上了解这些他们的成绩为什么会落后与别人,从本质上剖析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显得便是如此重要。

在影片中尼库巴老师告诉我们,读懂孩子,并不是单纯的观察孩子们平时的表现,用成绩检验他们,而是应该永远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永远用宽容的心态面对学生,在孩子们的每一个错误中,寻找共同点,找出隐藏在那些错误下的根本原因,给予孩子们更多的耐心、温暖和爱,永不放弃每一个孩子,用一个拥抱,一个微笑去关怀孩子,鼓励孩子每一个小小的进步,让孩子一点点的重拾自信,找到学习的快乐。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