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 > 教案

四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24-04-09 05:06:28
四年级语文教案

四年级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语文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语文教案1

学习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识“忆、异、逢、佳、倍、插”6个二类字和“忆、异、逢、佳、倍、插、遍、遥”8个一类字,能通过对比分辨出“异”上半部分“巳”与“已”的区别,知道“插”的正确笔顺,正确书写“遥、插”。

2、简单了解诗人王维,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读懂诗句的大概意思。结合王维的生活背景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并体会诗句表达的诗人思乡思亲之情。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随着夏天的脚步逐渐远去,我们又迎来了美丽的秋天。秋,是一个诗意的季节。秋风响起,落叶归根,会引发多少游子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思乡佳作,诗题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了解作者,阐释题意。

1、说说对王维的了解,补充王维的资料。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唐代诗人,多才多艺,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流传至今的诗歌有400余首,人们又称他为“诗佛”。

2、题目中有一个生字——忆。指导书写。“忆”是什么意思?围绕这个“忆”字,你从题目中还知道了什么?请大家轻轻打开书36页,可以结合课文后面的注释来说。

(1)在这里“山东”不是指现在我国的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诗中指作者的家乡山西省(板书:家乡)。王维不到17岁就与弟弟王缙离开家乡到当时全国最热闹的城市——首都长安游学,也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市。

出示示意图,介绍两地之间的大概距离。(两地间高速公路路程为536千米,驾驶汽车需6小时45分钟。如果步行,每小时走4千米,每天走十个小时,也要半个多月才能到达。)

(2)重阳节: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是我们传统节日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古时候人们过重阳有登高、赏菊、插茱萸等风俗。

(3)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消灾避邪。(逐步将诗题板书完整)

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题目很重要,是走进课文、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思念家乡亲人,想念兄弟的事。齐读诗题,注意语调低沉缓慢。

题目平实朴素,内容也看似平常,但是为什么这首诗会流传千古,被人们广为传颂呢?

三、创设情境,读中悟情。

1、学习诗歌,“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只有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才能有更多的收获。读古诗有三个层次,三种境界:读得正确流利——读懂意思——读出感情。

(一)读正确流利:

(1)出示带注音诗句,自由读;

(2)指名读,纠正读音;

(3)去音后男读女读,读出节奏;

(4)提出生字并归类,小组开火车认读并组词,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在这一课的生字中,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左右结构:忆佳倍插

上下结构:异

半包围结构:逢遥遍

板书:“异”。师示范“插”的笔顺,生练习书写。

(二)读懂意思:

1、诗句读通了,我们还要读懂诗句的意思。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

学法小结:查资料、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经验、反复诵读。

2、先轻声或默读古诗,根据下面的注解与插图,想想全诗大概是什么意思,能说出大概意思即可。同桌交流想法,指名汇报。

(三)读出感情:

同学们对诗句的意思理解得很准确。师错误范读。诗人通过诗句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哪些诗句或者字词最能体现诗人孤独、苦闷、伤心的心情?在书上圈画出来。

1、(板书:独)汉字是会说话的。仔细看看“独”字,透过它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出示句式,想象说话:

远在异乡,当时,王维独自一人。

(生病时、空闲时、遇到困难时、写出一首好诗时……)

由此可见,当王维吟诵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诗句时,他心中该是多么的酸楚啊!请体会王维此时的心情,带着王维的感受再读第一句。

2、即使生活在繁华都市中,即使满腹才华被人赏识,孤单无助的王维仍是一名生活在异乡的异客,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亲人,这是魂牵梦绕的思念啊。尤其是在过节的时候,这思亲之情更为刻骨。诗人把满腔思念都倾吐在哪句诗句中?(生读)“每逢佳节倍思亲”。整首诗中,这一句流传最为广泛,每个字都凝聚了诗人的情感和心血。

你们认为哪个字诗人用得?为什么不说“每逢佳节更思亲” “每逢佳节又思亲”,偏偏要说“倍思亲”呢?同桌讨论。(一个“倍”字,既表现出今日思亲之情的强烈,又表明王维平日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的亲人。)(板书:倍思亲)

诗中提到的“佳节”还会是哪些中国传统节日?生回答时,师补充相关习俗。

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最重要的是不管什么节日,都是家人团聚的大好时机。那么在不同的节日里,远在异乡的王维都会看到什么、想些什么?

出示句式,同桌交流,想象说话,说出人物的动作神情:

节到了,王维看到,想起家乡的亲人,。

(师:春节——看到家家户户热热闹闹地一起包饺子、放鞭炮——泪流满面)

家乡的人,家乡的事,即便只是一句普通的问候,一碗热腾腾的饺子,都令王维刻骨铭心,难以忘怀,他怎能不——(配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好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它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呀,我们可以想象:

a、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他乡求学的孩子们,会在心底默默地念起:——

b、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打工谋生的人们,会对着明月诉说:——

c、每到国庆节,远在异国他乡的海外游子,会面向祖国深情地说:——

3、虽然心中倍思亲,但重阳节这天,王维还是无法与亲人团聚,只能任思绪飞越千里,他会在脑海中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呢?

家乡亲人的一举一动那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却不能真实地拥抱、交谈,这种痛苦的滋味令人心碎啊!王维只能面向东方,含泪吟诵——(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亲人们团聚在一起,又会想些什么呢?的确,家乡的亲人又何尝不在思念着王维啊!登高远眺,无限的牵挂、担忧、思念涌上心头,他的亲人们一定也会面对西方,大声喊出——(读)“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

4、胸怀大志的王维年少早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甘心忍受离别的痛苦,只能把自己的绵绵思乡之情融入 ……此处隐藏24925个字……>

出示比喻句,学生齐读。

师: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什么特点?(长、大、弯)

你认为这样写好不好?可不可以再打个比喻来描写它?

师:老师发现这里有个“一万三千多里”这是一个数字,为什么要用一个数字呢?

(既写了长城的“长”,又能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

4、近景图。(第二自然段)

(1)此景是作者在什么地方看到的?(长城上)

(2)作者分别给我们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你知道它们的作用吗?(小组交流、讨论)(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

总结:课文按从由远到近,由整体到部分的方法写的。

(设计意图:定格投影长城近景的各个部位,学生图文对照,说各部位的位置、样子和作用,理解作者使用的表达方法,体会长城的高大坚固。)

四、方法迁移,拓展阅读《颐和园》

1、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想,这篇课文又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颐和园的特点的,两篇课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何异同。(学生分小组学习、讨论)

2、汇报学习成果

3、进入资料城,阅读文章《秦兵马俑》《墩煌莫高窟》《布达拉宫》。这些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使用了什么手法。你学会了些什么?

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景点,按一定顺序进行片段描写。

第二课时

(以情感为主线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受长城的“奇”

1、大屏幕展示长城背景图,同时播放《长城长》音乐。

师:同学们,看到这气势磅礴的长城,听到这铿锵有力的歌声,你有什么感受呢?

2、出示名人赞叹长城的三句话,师生激情诵读: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建造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

师:可别以为这只是普通游人的感受,这可是出自美国前总统、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以色列前总理拉宾之口呀。在我们的课文中,作者也有一句赞叹之语,是什么呢?

出示课文句子: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师:听到了这么多名人对长城的赞美,你最想问什么?(引导学生问: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设计意图:通过长城壮观的景色,可以让学生先从视觉上去感受长城的“奇”,通过名人的赞叹之语,让学生产生深入了解长城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通过阅读课文,了解长城的“奇”

1、师:想了解长城的“奇”,先走进课文,那里一定能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学生活动:

①自主阅读课文,做批注。

②小组交流。

2、学生汇报:你认为长城的“奇”体现在哪里?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自由回答,老师随机引导。重点引导:

①第一自然段:

理解“崇山峻岭”和“蜿蜒盘旋”

师:长城的气势雄伟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引出两个词语)

师:长城的长课文是用一个什么句子来说明?还用了一种什么方法来说明?(比喻句,学生齐读;作者用了列数字的方法说明长城的长。?)

(设计意图:通过对词句的理解和反复阅读,让学生感受到长城的气势雄伟,并培养了学生谴词造句的能力。)

②第三自然段教师主要引导:

师:为什么说长城凝结了劳动人们的血汗和智慧?(生答)

(条石多;重;没有先进的交通工具,山势陡峭)

师:所以作者感叹:(齐读)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比较句子):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哪句好,为什么?(第一句好,多少体现了参加建筑的人数很多,??而才字表达了建造长城的不容易,又饱含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师:让我们带着赞叹之情把这句话读一读吧。(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抓住关键的词句理解和句子的对比,不仅训练了学生表达和谴词造句的能力,也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三、通过资料阅读,进一步体会长城的“奇”

师:想更多了解长城为什么是世界史上的奇迹吗?在我们的资料城中,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篇文章,请你读一读,看看从中你又能体会到长城的“奇”还奇在哪里呢?

1、学生自读材料,感受长城的奇。

2、同桌交流。

3、汇报:句式(我从体会到了长城的)

(设计意图:通过四个补充资料的阅读,让学生能更全面地了解长城,体会长城的奇,从中锻炼了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快速阅读的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总结:是呀,正如同学们所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他吸引了千千万万地中外游人。他永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当你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这墙上的条石,你会想到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抒发自豪之情)

生:我会想起

四、通过拓展阅读,了解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师:长城,融进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她像一座宝贵的历史丰碑,闪烁着中华民族文明和智慧的光彩。她是中华民族的根,她是中华民族的魂,她是中华民族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意志。1987年12月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截止2003年7月,我国已有29处景观被列入《世界文化名录》,让我们一起走进资料城去看看这些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骄傲的世界文化遗产吧。

①进入资料城,阅读有关世界遗产资料。(资料包括“颐和园”和“兵马俑”)

②思考:读了这些文章,你又了解到了哪些文化遗产,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设计意图:在资料城中,放入了包括本单元其余两课《颐和园》《兵马俑》在内的七篇关于中国世界遗产的文章。这样更有利于四年级的单元整合的教学。通过阅读这些资料,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快速阅读,也使学生深入地了解了值得中国人骄傲的文化遗产,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抒发自己的民族自豪感。

师:我们了解了更多的文化遗产,就更会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宣传、保护我国的世界遗产更是我们的责任。请进入留言板,把你心中想说的话写下来吧。

1、设计一条宣传、保护长城或其他世界遗产的标语。

2、请你当一次小小词作家,改变《我的中国心》歌词,写出你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自豪感。

3、小结:齐唱改编过的《我的中国心》。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的责任感,要给予学生表达的空间,通过设计两个题目让学生畅所欲言,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爱国之心。)

【板书设计】

气势雄伟

长城(奇)高大坚固

智慧和血汗

《四年级语文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