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春天》说课稿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触摸春天》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触摸春天》说课稿1杨玉环老师执教的《触摸春天》我听了两次,由于她对教案做了反复修改,因此两次给人带来的感受不同,但都可以让人从中学到很多。《触摸春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散文。这是一篇反映对生命的思考,抒发对人生的感悟的美文。
文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文质兼美、语言典范,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本课内涵深沉,四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杨老师的教学重点抓得很准:利用品词析句让学生感悟。每一个教学环节都非常清晰:以生为本、以疑为线:安静是怎么触摸春天的?哪里可以体现她神奇的灵性?整堂课只有这两个大问题。围绕重点学生找词语分析,读句子感悟,后面引出的“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在理解上就显得水到渠成,不生硬。
另外杨老师也很注重情感体验,培养朗读能力,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教是为了不教,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语感能力。”朱作仁先生也指出:“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符号刺激所发出的一种直觉。既然如此,教师培养学生的语感就应该从语言文字符号的刺激入手,而朗读就是最积极最有效的“刺激。”杨老师在读中采用范读、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选择读、想象读、探究品读等形式加以点拨指导、读懂文本内涵,效果还是不错的。例如在读“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时,学生开始读时声音响亮,但不整齐。这时老师发现学生连“悄然”都不懂,就马上点出“悄然”的意思是“没有声音或声音很低”。学生知道要读轻声些,这时杨老师又提醒大家注意后面的“!”,那么后面声音又要上扬一些。一句话,它的轻重缓急都要有区别。再读后,学生读得有感情了。可见,教师的引领是多么重要。
此堂课我认为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真正的确认和尊重,没有体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例如“找出文中的词句”练习,只有第一次是学生自己提出,后面由老师直接给出,词语更是早早就用特别的颜色标明。这些教学环节,应让学生去自读自悟,想说哪句,想感悟哪句,交由学生自己做主,教师只是随机点拨引导,这样的课堂才能以“生成”新知而精彩,以学定教。可惜由于时间关系杨老师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触摸春天》说课稿2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材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7课《触摸春天》。
2、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真切的描写了一个叫安静的盲童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并将蝴蝶放飞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
本课所在的第五组课文都是围绕“生命”这一专题展开的,所选的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抒写了对人生的感悟。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更加珍爱生命。二是学习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体会其表达效果,增加语言积累。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发现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进行反复研读、思考,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语句的含义,在交流中不断完善、升华自己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
4、教学重难点
生命这一话题对于刚刚上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显得很凝重、深沉,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如何深入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就成为这课的教学重点。作者用细腻的眼光通过盲女的细小动作揭示了“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样深刻道理,怎样让学生理解这一意味深长的哲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因此,我采用利用CAI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感悟和课外文本拓展来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
二、说学情
学生对盲人的内心世界可能没有深刻的体会,这对理解课文,感受人物内心活动有一定障碍。因此,我将在课前安排一次“假如我是一名盲人”的体验活动,让学生闭上眼睛,通过走路、读书、写字等行动,切身感受盲人生活的不便和困难,从而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说教法
本课采用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品味语言触发感悟——朗读课文抒发情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对语言的品读感悟中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又能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
四、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采用勾画、批注、交流、朗读、书写等方法来学习课文,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通过品味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动笔写下自己的感受,体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原则。
五、说教学准备
我准备了 《千手观音》的舞蹈片段和课文图片、海伦·凯勒的照片及音乐磁带《水径》。
六、说教学过程
1、设置情境,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舞蹈表演吗?在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后,欣赏舞蹈《千手观音》的片断,教师口述:这个舞蹈的表演者是一群聋哑人,她们的平均年龄才不过17岁,但是她们美妙绝伦的舞姿征服了整个世界。欣赏完舞蹈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节目吗?看了后有什么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只停留在对节目的赞美,我适时提醒学生这是一群残疾人表演的,从而引入课文:“一群残疾人做出了许多正常人也做不到的事,真是一个奇迹。有个盲女孩也创造了一个奇迹,让我们跟随着她一起去触摸春天吧!”随即板书课题。
2、品析语言,探究体悟。
首先提出问题:“安静创造了哪些奇迹?”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一找,并在书旁标注自己的感受。再在四人小组内讨论,接着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发言,用相机出示语句,帮助理解。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句子,如 :
句子一:“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我提出问题:“为什么你认为这是个奇迹?”学生可能会回答:“因为她是一个盲女孩,却能在花丛中走的很流畅。引导学生抓住“流畅”一词,让学生感受一个盲童能够流畅的在花丛中穿梭说明她对生活的热爱,同时指导学生读出 ……此处隐藏31328个字……。因为,语言文字内在的、隐藏的情味、意蕴、理趣、气脉等,事实上存在于语言文字前后左右之间的关系中。这样,联系语境去感悟就成为一种基本策略了。”
“联系语境,实质上就是拓展学生的感悟背景、丰富学生的感悟积累、
打通学生的感悟管道,在词与词、句与句、文与文之间审视和观照它们的相互关系,获得一种整体层面上的意义。”
句子二:安静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①先画出描写安静动作的词。再画出前面用来形容这些动词的词语。
②自己边读边想象边做动作,从课文语言的描绘中体会安静的清新文雅。
③全班感情朗读,感悟安静这个人物形象。
(这是一个极富画面感的描写,通过想象再现画面、做动作、品读,让学生从“慢慢地伸出、极其准确地伸向”等词语去感悟安静的文静、神奇灵性,去领悟词语组合所带来的奇妙效果,如:“慢慢地”与“伸出”一组合所产生表达的效果。)句子三: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
①齐读这句话。
②对比句子:安静的手指合拢,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
自由读读这两句话,哪句更好,为什么?
指导朗读。
(通过删一删,减一减,拿两个句子进行比照,使学生领悟到“悄然”一词写出了安静拢蝴蝶时的动作很轻、很柔,与前面“慢慢”一词相呼应,安静文雅的形象跃然纸上;还领悟到“竟然”一词在此处的准确运用。学生在经过很多次类似这样的语感分析训练后,以后不论是阅读,还是表达,对词语的敏感度会大大提高。)句子四: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此刻安静的心上,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曲线,述说着飞翔的感念。
①齐读。
②“张望”这个词用在安静身上准确吗?她能看见吗?她用什么在“张望”?你觉得安静的心看到了什么?
③顺势引读——此刻安静的心上,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曲线,述说着飞翔的感念。
(同样,在这个自然段里,有一个句子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抓住“张望”一词设计了四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朗读去感悟句子的意思。朗读,是领悟语言的重要方法之一。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发现、总结体会文章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
句子五: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1.感情朗读:我没有惊动安静——(顺势引读: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的世界。)
2.这里的“谁”包括哪些人?
3.课件出示相关图片配乐,教师深情解说。
(“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是全文的中最难理解的句子,也是体现文章道理的主旨句,教师通过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感情朗读等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关键句子的含义。这一环节通过音乐的渲染、多媒体画面的运用、课外人物的介绍,把语文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了,把学生的眼光引向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对话的桥梁,使学生得到情感上的熏陶,从而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残疾人也不例外。为接下来的带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做好铺垫。)
第四环节:背诵积累,回顾总结,。
学习了体会文中的词句,知道了安静是个热爱生活的人。这篇课文很美,有很多好词佳句,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并选择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这样做引导学生有意识有计划地积累课文中规范、精美、鲜活的言语材料,积淀高品位的语感。)
最后引导学生小结读懂课文的方法。
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这篇课文基本学完了,那么来回顾一下,我们运用了哪些方法读懂这篇课文?(课件出示相关的句子)
1.联系上下文
2.比较句子
3.展开想象
4.抓住重点词句
5.结合生活实际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回顾三、四两个环节,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老师要根据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加以引导,并给予一定的开放性,如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安静身上发生奇迹的句子,对于教师来说教学把握的难度也相对大些,因为学生交流的答案不是按照教师预设的进行,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巧妙地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
界。”对于一些简单的句子学生很容易理解其中的含义,但对于部分重点句子,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因此在本节课中教师不仅仅是引领学生学习文本的语言,还十分注意引导学生发现、总结学习语言、读懂课文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学生的后续自主阅读做好引领铺垫。)
第五环节:以文带文,实践运用
在这一环节我选取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抓住两篇文章的共同点,通过自然过渡,有效衔接,运用学习第一篇文章理解句子的方法,进行拓展学习。
课程标准指出:开展课外延伸阅读,阅读的主体在进行阅读时,应有明确的阅读目的、相应的具体要求,使之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从而更多、更好地分类别、分层级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于是我出示自主阅读要求:
运用我们刚刚学到的理解句子的方法,用“——”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用“△△△”标出关键词,并简单写下自己的感受。
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和感受。当学生合作时,我会深入到每个小组,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也要适当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在此基础上,再选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这样的安排,让学生在民主、自由的氛围中进行探究合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提升对课文的理解。
四、全文总结
这节课我们先走进盲童安静(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然后,我们又走进海伦凯勒(用心灵、用坚韧不屈的意志勇敢地面对生活、热爱生命)的故事,他们都告诉我们:(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那些文辞优美但含义深刻的语句,展开联想深入领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有感情的朗读等方法,才能深谙其中的含义。课后让我们阅读整本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另外,著名作家杏林子的《生命生命》同样精彩,下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这一环节,通过回顾总结文章内容,简单关注文本的写作特点,重申单元训练点,深化了主题。同时推荐阅读整本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和著名作家杏林子的《生命·生命》,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延伸)
我刚才阐述的是我们文峰团队对于以文带文课型的一些探讨,所以有很多地方还不成熟,难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肯请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