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 > 说课稿

《海燕》说课稿

时间:2023-12-13 21:31:28
《海燕》说课稿(精选13篇)

《海燕》说课稿(精选13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海燕》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海燕》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海燕》是语文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文章。

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经接触和学习过叙事、记人和写景等三种类型的记叙文,七年级(下)第一单元的四篇文章均属于状物类记叙文,与七年级(上)学习过的另三种类型的记叙文共同构成比较完整的记叙文体系。

《海燕》在本单元中被安排在第2课。我个人认为,《海燕》在描写上比《石榴》更细致,在情感表达上比《白鹅》更深刻,在写法上比《鹤群》更“典范”,因此可以说,《海燕》是本单元意蕴最丰富的一篇文章,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好教材,是一篇值得仔细阅读、品味和借鉴的精品文章。

2、教材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海燕》写于1927年。当时作者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于5月21日只身乘船前往法国巴黎。途中见到海燕,引发绵绵乡思,写成这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文章就是通过对小燕子这一可爱形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对家乡的无限眷恋和热爱之情。

3、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因此,结合课文内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理解文中小燕子形象的意义,领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咏物抒情(状物)的表现手法。

(3)情感目标:品味语言,通过朗读来体会并再现文中的优美意境。

需要说明的是,依据“三个维度”设计的这三个目标,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三个目标是互相融合的,只是目标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根据七年级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散文阅读的基础,结合本文的特点,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乡愁”的内蕴。

难点:感受本文的语言美,理解作者深刻的情感。

二、说学情

本人所任教班级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后,师生双方的配合较为融洽,学生们已具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但对于像本文这样有深厚意蕴的散文,学习时则容易出现“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的现象。但大部分学生已养成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深入思考的习惯。因此在教学时要考虑让学生多阅读,重视引导学生多运用探究的方法去理解本文的内涵。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要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课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可采用问答法;对作者深刻感情的把握,可采用讨论法、分析法;对本文语言的品味,可采用点拨法和讨论法。

(2)学法: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终还是要落到学生身上,因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要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

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要反复朗读和默读,理清作品的思路,领会文章的内涵,并对其表现手法有意识地加以学习和运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朗读默读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法、仿写法等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教材第一单元的“单元说明”中指出,在学习状物类记叙文时,“要把握作者笔下的事物的特征,并由此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同时要学习作者观察、描摹事物的方法和优美生动的语言。” 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采取的是“整体感知——品味赏析——拓展延伸”的教学思路,安排两课时来完成教学。

(一)第一步——整体感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可以说,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几乎是所有的课文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一个重要前提。本课的“整体感知”环节侧重于理清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主要感情。主要教学步骤如下:

1、课前安排预习,通读全文,疏通字词。

(设计意图:在课堂学习之前,初步感知文本,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而字词的掌握和积累则为文本的学习扫除基本障碍。)

2、简介写作背景和作者。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时间以及作者的基本情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推测作者的写作意图。)

3、听读课文,明确文中描写的对象,找出表现其活动背景以及表现它们各自的外形、飞翔和憩息状态的词句。

(设计意图:这是“整体感知”部分的重要环节,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事物的特征,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4、讨论概括两种小燕子的异同点,理解作者把海上小燕子“误认”是故乡小燕子的原因。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联想的基础是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深入理解文中小燕子的形象意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即“乡愁”——完成教学目标一并突破重点。)

(二)第二步——品味赏析。

《海燕》是一篇散文,对于这类文学作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只有整体的感知,还不足以体味文章所特有的内涵和意蕴。本课的“品味赏析”环节侧重于文章中对小燕子的生动、细腻、传神的刻画,并简单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主要教学步骤如下:

1、分别默读前后两部分,深入探讨这两部分在描写对象的特征、活动背景以及作者情感的抒发等方面的具体写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状物应该抓住事物的特征来写,并把所写事物的特点与自己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为以后的写作实践打好基础。)

2、讨论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写法特点。

(设计意图:这一内容重在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弄清故乡的小燕子、海上的小燕子与作者的“乡愁”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掌握解读这类文章的一般方法——完成教学目标二。)

3、品读第1段和第8段的语句,并以此带动对全文优美生动语句的品析。(课外背诵第1段和第8段)

(设计意图:本文的语言极有特色,不仅描写生动、传神,而且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完美地 ……此处隐藏26304个字……幅插图,应该配几幅,各展现哪一部分文字所描述的画面?”这里教师一定要先让学生找划分的依据,否则,对学生来说可能难度较大。

6、琢磨语句,深味其义

文章运用了大量的修辞句,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因此下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找出修辞句并说明它的作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7、布置作业:赋予你所熟悉的一种景物以灵魂,抒写你的心灵之声。(借鉴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新课标要求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这项作业的设置让学习不再停留在课堂内,而是学以致用,使学到的知识得到延伸。

  《海燕》说课稿 篇13

一、述教材:

《海燕》安排在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因为它的文体特点(散文诗)适于单元要求:强调朗读,注重联想与想象,了解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习抒情性语言。这一单元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在多情的作家笔下,寻常植物,风雨雷电,浪花海燕……这些壮阔而美丽的形象,都能化成充满激情的文字,深深的打动我们的心。

二、述教学目标: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

①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了解作者及课文背景,学习本文使用的典型写作手法,如象征、对比和烘托等

②过程与方法:抒情诵读。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能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散文诗的能力,能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历史背景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同时结合生活实际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三、述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为:由于全诗感情浓烈,所以诵读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散文诗的能力,学习品味积累文章用词及一些典型的写作手法,如上面所说的象征、对比和烘托等。

难点为:理清本文的象征意义的基础上,拉近文章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在文章中能“读出自我”——结合实际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述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采用:

1.加强朗读。通过朗读这首散文诗,对“海燕”的形象有一定的把握。

2.进行反复的比较赏析。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纵向、横向的比较,帮助学生深入地把握海燕形象。

3.淡化象征手法的学习。通过象征手法突出海燕的艺术形象,淡化文章的政治色彩,拉近与学生距离。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四、述学生:

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本文文字浅显,他们完全可以独立完成大部分的理解。但由于课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现代生活相隔较远,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可能对文章理解得不够透彻,老师要善于利用教学手段,教学形式激发活跃的思维,调动表现欲望。适时的引导,是学生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完善自己的情商一次绝好机会。

五、述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

1、 多媒体展示一组狂风暴雨的大海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看到这样的场景,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设计意图:感爱环境的恶劣,为海燕出场做序

2、多媒体继续展示,海上飞来一只海燕,引发学生思考:海燕是一只怎样的鸟?它为什么要在如此恶劣的天气里出来活动?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海燕有一个基本的轮廊的认识,为课上分析其形象打下基础。

第二环节:诵读——感知课文

1.观看文章的朗读视频,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认真听读, 注意停顿、重音、语速,把握感情。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音乐旋律智能,在音乐的伴随中感受情境,想象情景,整体把握文本的内容,整体感知文本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奠定本文的朗读基调——赞扬而激烈,营造出一种激昂热烈的课堂气氛。

2.个人表情诵读。读好停顿、重音、语速,读出感情。借助符号和文字,标注全文朗读要领提示,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

设计意图:在听读视频的基础上趁热打铁,奠定本文的朗读基调——赞扬而激烈,营造出一种激昂热烈的课堂气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海燕形象的理解。

3、自读揣摩,圈点批注。文章--------中我读到了海燕的-------(品质)”的句式,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设计意图:促使学生的注意力由朗读逐渐转移到对文本的理解上,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并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作也准备。

第三环节:精读——赏析文章

1、思考:文章是怎样来表现这只海燕的?圈读三幅图中描写风云雷电的词句,把握环境逐次变化对烘托海燕形象的作用。抓住描写海燕的关键语句,圈点海燕神态、声音、动作的词句,体会海燕英勇无畏、愈战愈勇的英姿,理解其性格特点

设计意图:体会海燕英勇无畏、愈战愈勇的英姿,把握环境逐次变化对烘托海燕形象的作用。

2、小组合作交流:如果将这三个乐章用乐器表演出来,会选择什么乐器?节奏特点是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受三个乐章紧迫急促的节奏,进一步感受海燕的形象;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思考并交流 :课文既是写海燕,为什么还要写海鸥等水鸟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设计意图:比较海燕与海鸥、海鸭、企鹅面对暴风雨的不同表现,挖掘海燕形象设置的典型意义,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题。

4、多媒体展示本文的背景资料,讨论明确海燕、与海鸥、海鸭、企鹅的象征意义。

设计意图:体会本文象征手法的内涵,突破教学重点。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

仿写 :假如我是(海燕),我将对(海鸥)说:“(收起你对暴风雨的恐惧吧),因为(生命本身不同寻常,所以不仅要善于享受生活中的阳光,也要敢天承受生活中的风雨,这样的人生才是完整的)。

假如我是( ),我将对( )说:( ),因为( )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实际,运用发散思维,是学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地人生态度,完成教学难点。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阅读郑振铎《海燕》,比较赏析两文在海燕形象的内涵、立意、写法方面的不同。

设计意图:在比较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六环节:结课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送学生一句话:雾气弥漫的清晨,并不意味着是一个阴霾的白天。 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因为在每个创伤上在都标示着前进的一步。

《《海燕》说课稿(精选1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