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见习工作总结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的书面材料,它能帮我们理顺知识结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不会千篇一律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育见习工作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见习工作总结1三年来持之不断地学习学科教育知识和一般性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除了了解“教育是什么、学生怎么学习”这些根本问题外,还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力提高自身的师范技能。然而,这些来自文本阅读、个人思辨和微格培训的教育信条、意识取向和行为习惯,在面对真实的教学场景中能够适用吗?我们难道真的明白什么是教育吗?所以我们来到了闽侯六中见习。
在见习中,我们的的主要任务是听课,怎样上好每一节课,是整个见习过程的重点。刚开始的一个礼拜的任务是听课和自己进行试讲工作。在这期间我听了4个课任老师共4节课。在听课前,认真阅读了教材中的相关章节,如果是习题课,则事前认真做完题目,把做题的思路简单记下,并内心盘算自己讲的话会怎样讲。听课时,认真记好笔记,重点注意老师的上课方式,上课思想及与自己思路不同的部分,同时注意学生的反应,吸收老师的优点。同时简单记下自己的疑惑,想老师为什么这样讲。
面对着真实的教学场景,个人有如下几点思考:(1)师范院校培养师范生主要关注学科知识的教育和一般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教育,但是却没有明确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把学到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进行整合。国外的教师本体知识研究提出,教师在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的基础上,会逐步形成一种特有的学科教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包括对教学主题的理解、教学顺序的设计、各种教学策略的使用、多重表征的呈现以及学生认知结构的了解。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和深化对教师发展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2)对于教学的过程,我们都以尽可能有效的逻辑思路来设计,进行的教学也是以这些线索来联系的。队员们组织课堂教学大多以完成教学目标为首要任务,而不是像有教师专长的教师那样合理性地、随机性地根据与学生的互动来调整教学内容。换而言之,队员们遵循预设主义的线性思路,忽视突发的提问和意外;有教师专长的教师更多地遵循生成主义的非线性思路,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教师的高明之处,似乎不在于他的教学设计是如何地完美,而是他对教学过程的有效控制。如果说我以后要成为一个老师的话。。那么这一次的见习就算是开了一个好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此,对带队老师陈福松老师、及其它所有支持和帮助我的老师、领导、同学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教育见习工作总结220xx年9月1日,天空下着毛毛细雨,整个学校,到处都湿漉漉的,秋天了,带着点寒意……可是,孩子们还没从炎热的夏天转过来,在微寒的风雨中显得很单薄,却掩饰不了他们心中的兴奋,“就是中学生了”。终于学生分班结束了,我是最后一个班,即13班的班主任,没有13班的教室,我在操场上,数了数,我班有72个可爱的孩子,我通知孩子们下午2:30到学校听安排,看得出,他们脸上的失落……
终于,有13班的教室,但是教室里只有满地的垃圾和8套歪歪斜斜的桌凳,有一些似乎不能坐,我把学生安排在教室,不让其出来,独自在一个我不熟悉的校园和陌生的老师打听着桌凳到哪找,而这一切,对于我这个陌生人来说:一点都不容易,内心充满失落,沮丧…当我找到搬桌凳的地方,回教室让学生来搬时,眼前的景象让我呆了至少5秒:垃圾没有了,教室里干干净净,学生都在教室里嬉戏,很友好,好像是在认识对方,感动着这一切,学生做的,那时,我想,我是幸福的,因为我有一群懂事的学生,我们有缘,我要延续这种感动。 接下来的两个周,有5六个学生陆续走,听说是到别的班级,当时,作为新班主任,我难过,我想,要走,至少让我知道,后来想想,哪一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一个学习氛围好的班级,虽然做法不对,但可以理解。
第一次,在我67个学生面前讲话,我首先感谢我的学生第一天给我的感动,以后的日子我们一起努力,他们是我的第一群学生,我们是有缘分的。之后讲了一些简单的班规,我自己拟的:我来迟到了,我会在讲台上做10个俯卧撑,学生迟到了,我看着办,我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电话不能响,对我的要求是,如果我电话响了,我马上把它扔出窗外,写掉在地上的粉笔,我会弯下腰把它捡起来,地上的垃圾,我会弯下腰捡起来,我始终坚信:身教远大于言传。后来我发现,地上的垃圾越来越少了,13班是我上过的班级中,最干净的一个,他们会主动拖地,当学校有些班的粉笔漫天飞的时候,13班粉笔都在盒子里规规矩矩的,除了几个学生,其他都没来迟到过,当然,一个班中同样难免有几个调皮的,我想,我在努力做一个好班主任,只为学生第一天给我的感动。
没有哪一个师范生,从一毕业就是一个好的老师,也没有一本实质性的教材,可以手把手的教会一个新老师如何做一个好的班主任,甚至没有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经验是可以复制的,我们要做的,全靠自己………
调皮的学生的天性,前几天,我班有4个学生在第七节课快下课的时候翻围墙,当然是出去玩,针对这四个学生,发起者我是这样做的:写一篇4页纸的说明,并且文中不能出现错别字,字迹工整,说明为什么,做什么,后果是什么,将来怎么做,这个学生平时话很多,作文写的很乱;另外两个,平时很懒,拖地两次,回家给父母洗衣做饭,算是奖励,在这之前,联系家长,和家长沟通;最后一个,平时做事很认真,很踏实,我把他叫到办公室,询问爸妈做什么,家里几口人,当问到收入来源于哪时,他哭了,说“我错了,老师,我昨天出去打台球,花了20块钱,这钱是理发的,我错了”,我知道,单单打台球,20块已经算多的,讲了危害之后,我从包里掏出纸几15块钱,把头发理了,接下来的日子,他们都还算乖的。
一直听老师们说: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一门值得研究的学问。当时觉得一句话,现在想想,不仅得伟大的艺术,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或许,是作为新老师吧,我对学生的成绩要求总是排第三,我认为,学生不仅仅是来学知识的,更是来学做人的,当然,如果安全都没有了,谈何做人,谈何学习,每天早上,我都会对未到的学生统计,并且第一时间与家长取得联系,确保他们是安全的,班主任的常规工作是繁琐的,但却是保障,我希望我得学生都高高兴兴来到学校,安安全全的回家。
对于班会课,我是这样做的,除了讲安全,讲纪律以外,我经常告诉学生,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父母赐予我们生命,并不计回报的养育我们;感谢老师,给予我们做人的道理和知识,让我们在成长路上不犯浑;感谢同学、朋友,是缘分,让我们走进同一个班级,并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很多年之后,可能你会忘记你的老师,但是,你不会忘记陪你一起走来的同学朋友。我不常以批评的口气和学生交流,因为,我不希望,我得学生,将来是一个说话都带刺的,做这些,我只希望,在硬板板的纪律的监督下,我用仅有的身教,可以引引导我的学生,朝一 ……此处隐藏24887个字……深刻的切身的体会到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对上好一堂课的重要性。教案和讲课是相辅相成的,又是务必灵活变通的。我的教案、我的课堂,学生的参与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下头,我具体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种教学模式。某种程度讲,它已经成为我在这一个月里的教学风格。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颇受指导教师的赞赏和学生的喜欢与理解。
我的课堂大都采用一种教师点拨法即设问析疑。所谓设问析疑,是教师首先由一篇课文的切入口入手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回答、分析疑问并由此转入另一问题,最终把学生引导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中。透过这种设问析疑,在加上适当的讨论,某些课文再结合文体特点,采用品味法、朗读法进行教学。那里,我只抓住设问析疑这个点谈谈我的见解和感受。
法国教育学家第惠多斯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那么,怎样去激励、唤醒、鼓舞听课者呢?让他们参与课堂,给予他们的机会,惟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的融入课堂,惟有这样,学生的语文水平才会有所提高。设问析疑无疑是一个较好保证学生参与课堂的一种的教学模式。经过多次实践,我发现这种教学模式有颇多好处,具体的说有助于学生思考多方面的意见,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了学生清晰明白地交流思想和看法的潜力,有助于发展学生分析和综合的潜力,鼓励学生专心地有礼貌地倾听,使学生的想法和体验得到了尊重,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共同创造者。总的说来设问析疑可充分增强学生的创造性、口头表达潜力、应变潜力以及学生的主动性。
能够说,具体如何设问、如何析疑是设问析疑的关键。我经常把一堂精彩的语文课看作是一曲动人的交响曲,提问则是这乐曲中的旋律。如何提问,首先需要教师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准确落实设问点。如教《项脊轩志》一文,我抓住文章最富有特色的特征即文章善于选取生活细节、场面描述的手法以及记物、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把它作为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把文章“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作为切入口。先叫学生找出过渡句,然后根据过渡句先分析“喜”的部分。提问学生,如何透过写景抒发自我“喜”的情绪。之后设问“文章是不是以‘喜’贯穿全文”,转而分析“悲”的部分。首先叫学生看课文是透过大事表现自我的‘悲’的还是透过小事、生活细节表现自我对亲人的怀念的。学生轻而易举的能够得出是后者。由此,很自然的叫他们找出文中的细节描述,看看哪处细节写得最好,最感动人,为什么感动你,这就转到了叙事与抒情融合的写法了。整堂课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学生自我从问题中找到答案。最终,我问他们“你们从这节课学到了什么?”,他们异口同声的说,学会了捕捉生活中的小事进行描述,学会了记物叙事抒情融合的写法。这就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由此,能够看出,找切入口,
确定目标,设置问题资料,设置问题顺序至关重要。
有的时候,不仅仅教师能够提问,学生也能够提。如在教《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我先放录音把学生带入一种意境,然后让他们说说听录音的感受,得出共同的体会即这篇课文很优美,语句优美,写景优美。然后叫他们找出文中直接写景的段落(第4、5节),之后分析第4节。先明确这类写景抒情散文应抓住文章
写了什么,怎样样,勾勒了怎样的意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之后由我带着他们一齐分析这一段的月色下的荷塘。自然而然的他们会仿照第四节的分析来自读、分析第5节。最终,再让学生进行画面想象,透过音乐的渲染,再次把他们拉入了那种意境美。怎样去提问就应说是没有定论的,但一个总的前提是问题得围绕你的教学目标,得有科学的资料。你所提的问题目的是要把学生引导到你的教学目标中来,这是一个大的前提,有了这个前提再思考如何提问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何使问题更有连贯性,使问题更有概括性。
问题提出来了,如何引导呢?首先对学生的发言就应鼓励。发完言后应有恰当的评价。不要小看了那几句鼓励的话,它对激发学生的用心性至关重要。有好几位学生在给我的留言本里写道:“多谢教师对我的鼓励,多谢教师对我回答问题的赞美和肯定。我从没想过我还会受人关注,我从没料到我的发言也能够受到肯定。我们需要肯定,需要关注,需要鼓励。”这是他们心底发出的话,所以不要忽视了给她们鼓励。
引导可适当启发、点拨。如教《华罗庚》一文时,分析课文结构、解读传主思想、分析文章写作特色时,我都会联系先前学过的课文《“布衣总统”孙中山》。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我会启发他们:“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布衣总统”孙中山》,这篇文章是透过生活中的几个方面表现传主甘于淡泊的品质。那么《华罗庚》还是不是从一个方面来写的呢?”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是以时间为顺概括了他一生的经历。我接下来便问:一个人一生的经历是漫长的、复杂的,是不是只写了传主某一方面的品质?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由此很自然的转为课堂的重点讨论文章突出了华罗庚怎样的品质,透过什么事怎样来表现的。在上《作文有文采》这堂作文课时,唐突的叫学生分析一个例句的好坏,他会哑口无言,不知从何入手。我会提醒他们例句中用了哪些修辞,哪些修饰词,用了哪些动词,调动了哪些感官,这样写的效果怎样,给人的感觉怎样等等问题进行引导、启发和点拨。这样不仅仅使他们学到了作文怎样做到有文采,同时也学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式、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语文学习的方式。由此看出,学生回答不出问题了,要透过知识迁移、层层推理、由浅入深等等方式去做适当的引导,要让他们自我去找问题的答案,而不要自我作答。
最终,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总结。可由教师总结,也能够由学生总结。如“我们这堂课主要讲了什么资料?”、“从这节课中你们主要学到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启示”等,使学生对整堂课的重难点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一节课可能会涉及到很多资料,总结能够让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抓住重点,消化难点,到达教学目标。
总的说来,从设问到析疑再到总结,设问析疑这一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十分高。教师钻研教材的程度、对课堂的驾御潜力的高低、教学技巧的灵活处理等等都会影响整堂课的效果。所以,必须要深入钻研教材,确定正确的目标,确立好重难点,找好切入口,设计好问题,对学生也要有所了解,要顾及所有学生而不单是那些用心的想发言的学生。一个月的语文教学结束了,我深切感受到:只要你用心做了,就会有成绩。设问析疑、教师点拨法是我运用得较多的教学模式,它取得了意料不到的成功,让我很有一种兴奋感和成就感。当听到指导教师“十分好”的评价时,当学生不约而同的说“教师,你的课让我听得入迷了”,“你是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时,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和欣慰,有了这些,再多的辛苦算什么。
这次实习,听过十几位教师的不一样的授课方式,吸取了许多的经验,发现每个教师都会有各自不一样的教学风格。我才明白“教无定论”的真正含义。就应说这次实习,给我感触最深的不是设问析疑这一教学模式,而是使我那种教师就应塑造个性化教学的观念越来越明显、清晰。语文是最富有人情味的学科,是一门艺术课。怎样上好它,每位语文教师就应根据个人的不一样、学生的不一样塑造并持续自我丰满的教学个性,以求得课堂教学效率的全面提高,学习更加主动的学习、自主的发展。